行为金融学是什么?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领域,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和非理性行为。与传统金融学假设市场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不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常常会受到情感、认知偏差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非理性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认知偏差:研究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系统性错误,例如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确认偏差等。
  2. 情感影响:研究情感和情绪如何影响投资决策,例如恐惧和贪婪如何导致市场波动和泡沫。
  3. 社会影响:研究社会互动和群体行为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例如从众效应和社会认同。
  4. 市场异常现象:解释传统金融学难以解释的市场现象,如股票市场的季节性效应、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
  5. 决策框架:研究人们如何在不同的框架下做出决策,以及框架效应对决策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包括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他们的研究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基础。卡尼曼因其在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贡献,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不仅对理解市场动态和投资者行为有重要意义,还对金融产品的设计、市场监管和投资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如果你对行为金融学的某个具体方面有特别兴趣,例如具体的认知偏差或实际应用,欢迎进一步提问。

场景一:买了股票后,它开始跌,卖了它却涨?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每次买入一只股票,它就开始一路下跌;而当你卖出或准备买入某只股票时,它却开始不断上涨?这让你感到沮丧,认为自己的运气总是不够好。

但,真的只是运气不好吗?事实上,你很可能陷入了投资中的“选择悖论”。

选择悖论理论指出,面对过多的选择会让人感到压力重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指出,当人们面对过多选择时,反而更难做出明智的决定。

具体来说,在你交易股票时,可能关注了太多的股票。对股票价格涨跌的敏感性使你集中注意力在那些涨幅或跌幅较大的股票上。然而,你可能忽略了你想买的股票中也有持续下跌的,只是你的精力全都放在了那些涨得好的股票上。

因此,在投资中,我们应尽量减少选择的数量,以避免陷入“选择困难症”,同时减少因过多选择带来的患得患失。

场景二:买了股票后,每天盯着大盘和个股看?

这是新手投资者常见的情形:买入股票后,每天盯着大盘和个股,甚至对每一个微小的波动都非常在意。

你是否有这样的交易习惯?如果有,你可能正处于“过度交易”的陷阱中。

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交易是导致个人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们通过研究某大型券商35,000名个人投资者的交易数据发现,个人投资者的收益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研究表明,无论交易频率如何,这些投资者的总收益几乎没有差别,但频繁交易会增加交易成本,因此,交易频率越高的投资者,净收益越低。

这一统计结果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频繁交易可能导致净收益减少。因此,与其频繁盯盘,不如持有股票不动,以避免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场景三:为什么越自信的人赔得越多?

第三种投资场景较难察觉,那就是过度自信的交易。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买入某只股票时信心满满,认为一定能盈利,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可能是你在投资时“过度自信”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过度自信与信息积累有关。如果一个人对股票投资一无所知,他可能不会自信。随着信息的积累和对股票知识的学习,能力提升,信心自然增强。然而,信息积累没有上限,而能力提升有上限。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能力提升的边际效用递减,但信心可能持续增强,这时过度自信就会悄然而至。

例如,你通过研究和分析认为把握住了股票的某个机会,但最终该信息对股价的涨跌可能没有任何影响,甚至导致亏损。因此,过度自信会导致认知偏差,进而使投资决策出现错误。

为克服过度自信,我们不仅要看到“冰山一角”,还要挖掘更多细节信息,学会分散投资,避免孤注一掷。

以上三个场景分别代表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选择悖论”、“过度交易”和“过度自信”。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探索“投资心理”的学问,不同于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更注重实操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可以纠正许多投资中的认知和心理误区。

闲谈

亚马逊卖家入门:如何开始做亚马逊卖家?

2024-6-26 16:03:05

闲谈

债券是什么?美国债券入门和债券投资基础知识

2024-6-28 11:47:38

搜索